长春燃气96660热线:24小时“不打烊”守好疫情保供“服务线”
2025-03-31 06:29:56
悬泉瀑布-丫沙底
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责编 | 若水
文/曾驰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旅行就是一场计划之中、意料之外的遇见。
这该是第一次在温泉中看见孔雀吧,遇到它们的时候一行人正在崖边的餐厅上嘬着西瓜,夏日的阳光从茂密的树叶间隙中洒了下来,斑驳似水光落入阴翳停在身上,微风徐来、心念清凉。
我们是循着山涧的小路找到这来的,这处温泉很奇怪,没有大门、没有接待中心、甚至都没有标牌,连停车场都是在山脚下潦草的清腾了块小的场地,依靠着几颗大树来遮蔽灼烈的阳光。主人张先生在远处的台地上迎接我们,一路穿过水涧、池塘和岩石来到这半中的歇脚处,沿途被瀑布包围......
餐厅落在圆形半山腰的一块小场地上,像是生怕挤坏了周遭树林或是惊扰到了这里原始的居灵,用精致的小构架轻轻搭起一片帐篷,依着树群留下的空地围成一个简单的六角型庭院,院子中间没有顶、镂空的,抬起头便是满幅环绕的茂林绿冠,为这方庭院氛围起山林的澄碧意向。
我想,如果不是担心下雨时没了遮体的“伞”而不能享受这般美景耽误了文人骚客的登临的话,怕是连这点建筑张先生都是不愿做的,以至于坏了好的情景。
只是坐了稍许,或是被西瓜甘甜的香气吸引、又或是因来了客人而需言语照应,这群绿色精灵便游荡了进来,步履轻盈、姿态优雅,一会的功夫便围落在了四周,绿的、白的、公的、母的,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它们更像是这里的主人,一副高贵的样子,应了李郢的话“丝竹惯听时独舞,楼台初上欲孤飞”。
我按捺不住,起身向一只靠过去,它见了我也不急,轻轻转身领着我沿着台阶小径向前走。一路跟随,我们穿过山林,循着水声在崖壁上行进,又过了半个山坡,终于在密林的身后看见了温泉。
温泉的区域施建在山坳的一隅,简单、自然、倩影山水之间,虽由人造,但宛若天工。或许因是夏天,来的人倒是不少,父母陪伴孩童的欢愉,笑容面上。我想他们当是在尽情的玩闹,却是未了半点的喧嚣和浮杂,或是被这美景饕餮,或是声嚣早已被山林化解,眼前一副《谿山行旅图》的景像。宋朝人范宽作画,描述一座巍峨之山,画中有人,人却只是行走于间的一个小小存在,这是宋人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现世所提倡的环保观念。
宋朝人知道,人当不以自大、不以征服自然,而仅仅是宇宙的过客,人尊敬自然,留下谦卑。所以,贯用「行旅」而非「旅行」。范宽的大山中峰鼎立,求稳而不动直到神宗时艺术的思潮却有了变法,迎来郭熙的“变画”,郭熙画《早春》,求变、解冻,线条流动轻松空灵,构图出现S型,响应瞬间光的变化,在云烟蒙蒙、有与无之间的美。
这种美,穿过温泉区的后翼又浮现眼前,真是一连串的惊喜。说是温泉区的后翼,当是坡型又陡峭了起来,路径两侧的灌木压挤过来,圆形的路盘用溪水中的卵石镶嵌,随着山石像罗盘一样叠摞,白色的栏杆牵着细细的链像一串水珠在绿丛中隐现。能听到溪流的水声但望不见水,直到几乎走到路的近端,豁然开朗。一个扇形的谷地被垂壁的悬崖包围,目测约莫二十米高的样子,崖顶环着树,一片森林参天暮云,前排的树下暴露出硕大的根系紧紧扣住崖壁的岩石,盘虬卧龙,面泛青苔。
树林身后的河水倾泻而下,绕开葱翠的枝干和泛着青苔的根茎跌落潭底,激起撩烟般的水雾,翠、碧、青、墨和银色交织在一起,挂在巨幕上,比起黄果树的千尺百长,这道瀑布更像一副浓墨淡彩的抽象泼洒。
下山的时候张先生告诉我,这处温泉他已经来了15年,从未想过有遵循何种章法去打造营建,而只是想着随缘就好、顺“理”成章。我想到“格物致知”,宋明理学的思想家所述最高存在的“理”,其必然结果即是万物本性,在它的绝对意义上,客观的“真”与“情”,或者说与人的主观情绪或感觉,是要严格加以区分的。
这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心理尺度,绝非简单的对原貌进行施建或维持,如同画家做画的“度物象之真”一样,文人笔下的山水往往是对自然山水的超越。
中国古代的造园者多为文人,因其诗文的造诣和书画的功底,使得他们能够思量自我世界与外部宇宙的关联,且将其投影到庭院山石的空间现实中,能够在方寸之间布局又能在市井界内独立。
不同于西方世界,中国的造园并不是视觉景观的营造,而是种使用身体行为的空间阅读,我们经常会讲“步移景异”,实际在仔细的品读古典园林便会发现其在空间节奏上有连续的动静、对偶、叠合、借透、虚实、远近和高低的物景关系,而能够发现和体会这样的景物关系需要将人的身体投入到物化空间之中方能感应,进而发生对生活方式的功能想象,这种因人与景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可能性,我们表述为园林环境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具备这样可塑性的环境空间得以实现,大多要归功于中国传统的诗文画作,中国山水画独有的写意特征源于自然山水却又影响园林中的景观格局,时常会有人论到看画时需“入画”而造园时需“如画”。
因此,品园如品画,在观摩一副绝佳的画作时,观者随卷轴画幅展开的场景而发生自身情绪和精神调动的代入感,产生了自我世界和虚拟空间的一种链接,于是便有了观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而山水园林便是将这样的一种链接媒介由二维转化为三维,以唤醒游人对自我认知。
到山脚时天色已暗,我跟张先生谈起了这些,先生回应说,其居山林已久,早前的时光也曾有很多想法去倾力打造,力图辉煌,可时间长了,对其一草一木都有了怜心,便再无了大刀阔斧掘进的愿望,只是想在难得的山林净土里多花些闲暇的时间,山林水溪和温泉能给予的东西很多,好好享受就行了,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5-03-31 06:29:56
2025-03-31 06:27:40
2025-03-31 06:25:25
2025-03-31 06:23:09
2025-03-31 06:20:53
2025-03-31 06:18:38
2025-03-31 06:16:22
2025-03-29 20:08:28
2025-03-29 20:06:12
2025-03-29 20:03:56
2025-03-29 20:01:40
2025-03-29 19:59:24
2025-03-29 19:57:09
2025-03-29 19:54:53
2025-03-29 19:52:37
2025-03-29 19:50:21
2025-03-29 19:48:06
2025-03-29 07:22:21
2025-03-29 07:20:05
2025-03-29 07: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