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属于哪个市(甘肃安定区属于哪个市)
安定区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偏南,南北长82.9千米,东西宽73.3千米,距省城兰州98公里。安定区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沿革
就安定区的历史来说,早在秦朝时期,该地区属陇西郡这一建制。汉朝时期,从陇西郡分设天水郡(后改为改为汉阳郡),今甘肃省安定区一带属之。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在此基础上,今定西市安定区一带成为蜀汉和曹魏的交界地带。
魏晋时期,安定区属秦州南安郡獂道县。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今安定区一带隶属渭州。唐朝建立后,该地区仍属陇右道渭州。宋景佑三年(1136年),安定区为西夏占领。公元1081年,宋朝占据该地区,遂赐西使城为“定西城”(含稳定西边之意)。公元1142年,设立定西县。公元1216年,升定西县为州,辖定西、安西、通西三县,今安定区一带属之。元朝建立后,定西州初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所辖,后为陕西省巩昌府所管。公元1352年,元朝改定西州为安定州,取“安宁稳定”之意。而这,成为安定区这一名字的历史由来。
最后,公元1377年,明朝降安定州为安定县。在明朝时期,安定县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管辖。公元1669年,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安定县隶属于甘肃省巩昌府。到了1913年,安定县归兰山道管辖。1914年,改安定县为定西县。1927年,定西县直属甘肃省。2003年9月,撤县设区,定西县改称安定区,隶属于地级定西市。对此,在笔者看来,定西县改称安定区,显然也是避免了“市区同名”或者“市县同名”的情况。截至2018年底,安定区总面积达42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43万人。
地形地貌
安定区属于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高北低。西南为山地,山地下部为小型内官营盆地。北部为丘陵,丘陵之间为河流切割成的沟谷阶地。全境1千米以上的冲沟达1236条。其地貌可分为:基岩低山地貌、小型山前盆地、黄土堆积侵蚀长梁地貌、河谷平原地貌。
气候特征
安定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光、热、水、气候要素的特征是干旱、光富、热欠。主要表现为春季风大少雨,冷暖无常,多寒,雨水集中,多洪雹;秋季降温较快,阴雨连绵,多云雾;冬季晴朗寒冷,干燥少雪,多风沙。安定区年平均气温7.2℃。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为19.3℃,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6.9℃。平均气温年较差26.2℃。极端最高气温为35.1℃(2000年7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9.7℃(1991年12月28日)。
安定区曾因“苦瘠甲天下”闻名,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在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安定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的工作导向、务实创新的工作举措,绘就了一幅“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画卷,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绿色答卷”。
多年来,安定区始终坚持“水保立区”战略,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关川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土整治项目、林业生态工程等一大批水土保持重点项目。
截至2020年底,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60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梯田188万亩,营造生态林154万亩,种草留床57万亩,建成各类淤地坝工程160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4%,林草覆盖率达到38.6%,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64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2340吨/平方公里,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治理前的2052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52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59%。
昔日荒山秃岭,如今绿水青山,百万亩柠条就是生态屏障,百万亩梯田就是金山银山。纯朴、憨厚、勤劳的安定人民,用战天斗地的惊人壮举,修筑层层梯田,像一条条五线谱横亘在黄土旱塬群山梁峁之间。一幅幅由岁月沉积凝结而成的画面汇集成波澜壮阔的诗卷,真实地记录了安定人民的艰辛和汗水,向世人昭示着再造一个梯田连片、山川秀美新家园的不屈精神。在长期的岁月磨砺中,安定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朴素,形成了独有的“三苦”精神、“土豆”精神和“敦厚、包容、坚韧、自强”的安定精神,已成为甘肃精神、陇人品格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