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出演《仙剑三》,皮肤白被疑患白血病,10年无戏可拍今成导演
2024-06-02 13:01:3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大爱无仁”!通往地狱的阶梯往往是由善良一阶一阶铺成的。
原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的意思是很明了,天地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没有对哪一个物种更偏爱,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不会偏袒那个物种,任何违反大自然规律的物种都会受到惩罚,人类也不是大自然的骄子,当触犯了规则被惩罚了后,才可以消灭他心中的贪欲恶念。
一般我们说大爱,都是“大爱无私”、“大爱无疆”,而这里却是“大爱无仁”。中国的俗语中为何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其原因就是如此。
仁者,爱人;为什么要说“大爱无仁”?
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没有偏私,并不亲、爱、忍谁,没有特别的袒护。
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既敬重这些物,又不把这些物当成累赘。任由事物生、发、衰、败,这就叫把万物当刍狗。
前方小知识点来袭(๑•̀ㅂ•́)و✧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祭祀品,通常是用木棍、草等扎起来的模仿牛呀,羊呀,狗呀的仿真物,用来祭祀祖先或者其它的尊神,这种东西就叫刍狗。
庄子有段故事讲得非常好,说的是在祭祀活动时,人们把这些刍狗神圣地供着,大家都虔诚地跪拜,完事后,没人管了,甚至散场时人潮拥挤,还把它踩烂了,随后,捡柴禾的人捡回去当柴禾烧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对待刚供完的刍狗,不让大家心里不舒服,所以后来就发展成事后把它烧了,烧的过程中让它自行燃烧,不助燃,有些还演化成祭祀活动的一个环节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
天地用自然的法则驾御万物,并没有对万物施以特别的仁爱和恩惠;圣人对百姓也没有仁爱之心,只是引导着百姓顺应自然的生活——生老病死。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整个宇宙就好象是个大风箱:好象很空洞但却运作无穷,越是运用,开发产生的东西就越多。越向外求证,具体的法则越多人反而越迷惑、越困穷,倒不如安守空灵的本心。
“刍狗”这个词,三国的王弼曾经解释为“刍和狗”,解释为两样东西,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更早的《庄子 天运篇》、《淮南子》等都对刍狗有详细的解释。综合这几篇古籍的意思,就是把草扎成狗的样子,再披上锦绣,加上纹饰,缠上红丝,当做祭祀时的用品。举行祭祀仪式时,卿大夫们要恭恭敬敬的抬着刍狗,像抬着神灵一样进行祭祀。
等到祭祀一结束,这刍狗就没用啦,既然是用草扎的,该用来当柴火烧就烧掉,该扔掉就扔掉了。
所以,与天地之广大相比,万事万物无论是山川河岳,还是浮游尘埃,在天地(宇宙)的“眼里”,都和刍狗一样,有时候非常尊贵,有时候又非常卑贱。从高贵到卑贱,从卑贱到高贵,这是万物自身的变化所致,并不是天地所干预,也与天地无关。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不是把万物当做狗,也不是把万物视为平等之物,而是强调在天地面前,万物就像祭祀品,高贵是万物自我的增加虚饰,卑贱也是万物自身的属性,均不在天地的关注之内,是“与我无关”
仁,就是无所谓好恶的意思。
所以,接下来一句就比较耐人寻味了:圣人与百姓的关系,就像天地与万物。百姓的尊与卑,譬如孟子要“民为贵”,法家要以民为富国的工具,这些尊卑在老子所定义的圣人(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了)眼里,都是无所谓尊无所谓卑的,是“与我无关”。
这两句话虽然有名,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后面的话:天地就像风箱,空虚无碍,越折腾事儿越多,不如把握最核心的“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把握无为而治这个“中”,不折腾,随着百姓自己尊卑变化,而不是去用仁义道德干预百姓的生活。
2024-06-02 13:01:37
2024-06-02 12:59:32
2024-05-26 23:04:31
2024-05-26 23:02:26
2024-05-26 23:00:21
2024-05-26 22:58:16
2024-05-26 22:56:11
2024-05-26 22:54:06
2024-05-26 22:52:01
2024-05-26 22:49:56
2024-05-26 22:47:51
2024-05-26 22:45:46
2024-05-26 04:26:14
2024-05-26 04:24:09
2024-05-26 04:22:05
2024-05-26 04:20:00
2024-05-26 04:17:55
2024-05-26 04:15:50
2024-05-26 04:13:45
2024-05-26 04: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