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直播间里“卖苦”的老年人:熬夜赚下 100 块,90 块给了 MCN 机构
2023-12-04 15:00:28
海底捞爆红的“科目三”,打工人看了只觉得心酸
爆火的 " 科目三 ",大学生看了狂欢,打工人看了心酸。但随着客群变得越来越年轻,这波潮流也是海底捞不得不迎接的课题。过去,海底捞是打工人的庇护所,近两年起,海底捞摇身一变成为清澈大学生的 " 快乐老家 "。
而 " 科目三 " 作为 " 亚文化 " 的一种分支,本就更加流行于年轻群体之中,其爆火之于今天的海底捞,也有自洽的逻辑。
作者 | 朝天椒
编辑|Slowlydr
封面 | 《短剧开始啦》
题图 | 视觉中国
" 科目三 " 的爆火,这事儿很莫名其妙。
很多人看不太懂(包括我),但并不妨碍接受震撼——在 " 科目三 " 的忠实代言人海底捞,那首魔性又上头的土味 BGM,平均每天要响起三四十次。
谁能想到," 科目三 " 这个原本专属于驾考的考试科目,会在今天莫名其妙地变成一种 " 广西社会摇 " 和 " 东北摇花手 " 的魔性舞蹈。
在广泛流传的互联网调侃中,广西人的 " 科目一 " 是唱山歌," 科目二 " 是嗦粉," 科目三 " 就是摇花手。如今 " 科目三 " 之流行,很难不让人怀疑,再过二十年,广西地区的民族舞是否会有 " 科目三 " 的一席之地。
而 " 科目三 " 在海底捞的走红,更多是一场无心插柳的意外。最初,这只是一个店员小哥为了给客人庆生活跃气氛的临时起意,无论是小哥本人抑或是海底捞本身,都没想到会引发后续病毒式的传播。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 " 科目三 ",已几乎搜不到真正的 " 科目三 " 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各地海底捞小哥的热舞视频。
海底捞香港门店已展开 " 科目三 " 的 " 紧急培训 "。(图 / 小红书用户 @晒晒)
" 科目三 " 的走红,引出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有员工短短两周在抖音涨了 47 万名粉丝,有员工一天跳几十场跳到崴脚;有门店称会给跳舞员工 3000 元奖金,也有门店开始紧急培训员工 " 科目三 "。
而当人们还在研究这种 " 半崴不崴 " 的舞姿到底为何流行时,雷厉风行的海底捞已经火速取得了可供表演使用的 BGM 版权。
尽管海底捞铆足了劲,顾客这一端对 " 科目三 " 的评价却不一而足。有顾客乐在其中,将 " 科目三 " 视为用餐 play 里的一环,也有顾客认为过于喧闹,超过了 i 人承受极限。
截至目前,海底捞表示不会强制所有员工都要学习 " 科目三 ",表演是门店自发行为,但按照如今 " 科目三 " 所取得的流量效果来看,即便有一天," 科目三 " 真的一跃成为海底捞员工除了 " 生日快乐歌 " 之外的保留才艺,那似乎也并不让人意外。
毕竟海底捞的员工,是没有权利对顾客说 " 不 " 的。
打工人的 " 迪士尼 ",变味儿了?
曾几何时,海底捞是以服务为傲的。
在上一个五年,海底捞还是业内服务水平的标杆。比如海底捞会为独自吃饭的人提供玩偶陪吃,为所有等位的顾客提供无限量零食,儿童乐园也是大多海底捞门店的标配,为顾客提升带娃体验。
此外,还有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美甲、擦鞋、寄存宠物甚至洗头。
没有人能空着手从海底捞离开,哪怕你只是在等位的时候多炫了几包小零食,海底捞员工都要在你离开的时候,硬塞上两兜子你最爱吃的小零食。
这些服务都曾多多少少在顾客心中刷得了好感度。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底捞都在一二线白领下班聚会的第一梯队选择池中。有一段时间,打工人之间流行过在海底捞办离职 party 的风潮。在风潮最热时,每天都有几个 " 漂亮宝贝 " 站在鸳鸯辣锅前宣布自己 " 不干了 "。
从生日派对到离职派对,一辈子没体验过派对文化的中国年轻人,在海底捞终于解锁了成就。
海底捞是中国派对文化的集大成者。(图 / 小红书截图)
说海底捞是打工人的 " 迪士尼 ",这话一点也没错。毕竟从走进海底捞开始,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员工都对顾客笑盈盈、乐呵呵,对于顾客提出的要求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就想办法解决,人们几乎很少能在海底捞的门店员工脸上看到类似 " 疲惫 " 等负面情绪,每个人都积极得仿佛是生活在没有任何烦恼的梦幻岛 NPC 一样。
但现实是,没有烦恼的人并不存在,看起来既积极又热情的海底捞员工也不例外。
每一个入职海底捞的门店员工,都会被 " 笑、跑、答 " 的三字准则深深洗脑——时刻保持笑容、跑得快、顾客问什么都要答得上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底捞的员工服务就是这样一件精心打磨出的产品。
海底捞员工也会被 KPI 困扰。(图 / 小红书截图)
" 科目三 " 又将服务人员的 " 产品 " 属性发挥到了极致。因为门店员工很难拒绝顾客的要求,不同的海底捞门店之间也存在竞争,一个海底捞门店因为 " 科目三 " 火了,其他门店也会跟上。在这种竞争之下,尽管海底捞官方并不会发布文件要求员工学习,但是员工为了顾客满意度,只能在工作之外的时间自己练习。
尽管有些海底捞门店对于店内跳 " 科目三 " 的员工给予了现金奖励,但这是少数。其余月休四天、每天工作 10 小时,还要抽出空来无偿学习、表演 " 科目三 " 的员工,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也有员工在社交媒体表示不想跳。(图 / 小红书截图)
在橡果商业评论的采访中,一名海底捞员工就曾表示,并非所有服务员都愿意跳 " 科目三 ","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社牛,我有听到服务员说,觉得好尴尬,想戴口罩、戴墨镜,不想露脸 "。
这名员工还表示," 我们很累,门店之间卷起来了,忙的时候每天就十几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服务员还要承担很多体力活,比如搬东西、卸货等,还要跳‘科目三’,又耽误工作,自己跳得也很累 "。
不难看出,对于有些员工来说," 科目三 " 其实是种额外的负担,躲也躲不过,避也避不开。
比如河北衡水一家门店的服务员在跳 " 科目三 " 时,全程紧张僵硬、面无表情,在音乐结束后仅仅松了口气,就马上开始无缝切换为客人操作点单的画面,反而让打工人看了有些莫名共情。
无论你我,但凡上过几天班,多多少少也能共情到,在为了工作硬着头皮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时,打工人的内心该是何其局促与窘迫。
(图 / 小红书截图)
爆火的 " 科目三 ",大学生看了狂欢,打工人看了心酸。但随着客群变得越来越年轻,这波潮流也是海底捞不得不迎接的课题。过去,海底捞是打工人的庇护所,近两年起,海底捞摇身一变成为清澈大学生的 " 快乐老家 "。
而 " 科目三 " 作为 " 亚文化 " 的一种分支,本就更加流行于年轻群体之中,其爆火之于今天的海底捞,也有自洽的逻辑。
盘点一下近两年海底捞出圈过的所有服务,几乎都与年轻人有关。
比如今年夏天各地都在举办演唱会的时候,海底捞直接开着大巴车在会场门口揽客,将年轻人的演唱会第二阵地转移到了海底捞。当大学生忙着做暑假特种兵时,也有部分海底捞门店为大学生提供了过夜服务。当时,南京一名顾客表示因为夜宿大学生太多,导致自己排了很久也没能排到吃饭的号。
今年 10 月,海底捞将店开到了大学里,并面向校内学生推出校园专享价:火锅套餐 50 — 90 元,小吃套餐基本在 15 元上下。
海底捞的花活越整越多,人们看个热闹的同时也不免感慨,这海底捞终究是被年轻人打下了。
走起下沉路的海底捞,翻身了
海底捞不得不改变。
2020 年,海底捞门店数量增长达 70%,但营收规模只增长了 7.8%,净利润因此跌超 86.8%;2021 年,海底捞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净亏损约 38 亿元至 45 亿元;2022 年,海底捞还曾上过一个 " 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 " 的微博热搜,彼时顾客的吐槽大多集中在 " 贵 " 和 " 性价比不高 " 上。
" 贵 " 曾经是海底捞被吐槽最多的原因。(图 / 视觉中国)
日子红火的时候,消费者愿意花钱买服务。但等到收入预期下降时,所谓的服务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疫情三年的确对海底捞有着不小的影响,海底捞引以为傲的翻台率,从一天五桌骤降到三桌。
这几年承受的压力,促使海底捞学着做出改变,首先便是尝试接纳 " 消费降级 "。
一方面,海底捞开始大刀阔斧地关店,淘汰掉之前大举扩张之时,新开的一些收入、客流不佳的门店。仅 2021 年第四季度,海底捞就关闭了 200 余家门店。
关闭的门店中,接近一半是一线城市的门店。据 GeoQ 品牌数据统计,从 2021 年至今,海底捞关闭了 105 家一线城市门店,占现有一线门店数的 36%。
2023 年公布的中报也显示,海底捞 2023 年一线城市的同店数量(指之前就在运营且截至 2022 年及 2023 年 6 月 30 日期间营业天数超过 150 天的餐厅)仅有 79 家,占目前一线城市总门店数的 34%。
从 2019 年开始,海底捞在一、二线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顶点,同店增长下滑,反而是三线以下城市出现较大增长。
将目光放到一线白领以外的市场后,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2023 年上半年,海底捞拥有了一份史上最高的盈利数据。2022 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盈利是 7200 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则暴增 30 倍到 22 亿元,甚至比疫情前最高的 9.11 亿元还翻了个番。
海底捞上半年盈利同比暴增 30 倍。(图 / 海底捞 2023 年半年报截图)
同时,海底捞人群的人均消费也在下沉。从一线到三线以下的城市,海底捞门店顾客的人均消费都在下降。
一线城市的顾客人均消费从 117.4 元降到了 110.3 元,二线城市从 104.3 元降到了 101.8 元,三线及以下城市从 97.8 元降至 96.1 元。
除港澳台地区外,整体都在下降的人均消费。(图 / 海底捞 2023 年半年报截图)
曾经被骂 " 贵 " 的海底捞,如今竟然算得上是性价比之选。毕竟有不少连锁火锅品牌,现在卖得比海底捞还贵。据财报披露,呷哺呷哺旗下的凑凑火锅,顾客人均消费额已经达到 133 元。
而在本地生活平台上搜索 " 火锅 ",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也早已掉出第一梯队。
海底捞 102 元的人均价格,竟然算得上是 " 性价比之选 "。(图 / 大众点评截图)
转换路线的海底捞,终于不那么 " 贵 " 了。
尽管所有人都捂住了钱包,但从数据上看,很明显一线消费者的下滑幅度更加明显,反而是二三线及以下的消费者看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同时,一线城市的门店收入占收入总比也在不断下滑。从 2019 年的 19.5% 下降到 2023 年的 18.2%,反而是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增速明显,从 2019 年的 35.9% 提升至 38.2%。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海底捞要将目光转移到一线之外的市场。
海底捞,捞住流量和大学生
海底捞的主力客群的确在发生变化。
据 Mob 研究院数据,2020 年,海底捞 App 的活跃用户主要集中在 25 — 44 岁。而今年艾媒咨询数据则显示,35 — 44 岁的客群正在减少,转而集中在 19 — 24 岁和 25 — 34 岁这两部分。
海底捞在开了第一家校园门店后,校园门店负责人曾经对媒体表示:
" 校园门店的火锅套餐价格在 50 元左右,但仅锅底的成本就有十几元,加上人工成本等,即便盈利,预计每月也就能赚几千元,公司的要求是,不亏本就可以。"
海底捞要捞住年轻人,即使是赔本赚吆喝。
此外,今年在青岛、武汉等二线城市,海底捞还开起了夜市摊位。餐车上售卖着火锅、酥肉、花生、啤酒,甚至还有小龙虾。价格从 6 — 16 元不等,主打低价尝鲜。
虽然钱赚不了多少,但无疑流量是有了。
海底捞的夜市摊位。(图 / 海底捞官方小红书)
这也与海底捞在财报中提到的策略不谋而合," 不断提高顾客感知海底捞的频次,以直播、短视频等当下流行的宣传方式进行推广 "。
海底捞正在营销和流量上大卷特卷。
单靠产品,不同火锅品牌已经拉不开太大差距,食材、底料、蘸料,每一样都有统一标准的供应商配方,使得整个火锅的生产具有高度标准化。
在火锅赛道日趋同质化的当下,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早已不是产品,而是服务。而近两年,服务进化成了营销,海底捞需要源源不断的流量来留住年轻人。
从海底捞的长青项目 " 生日歌 " 到今年的 " 悲伤蛙猜拳 ",每一个看完演唱会选择去海底捞续摊的年轻人,都能在门店里体验到一场大型的粉丝团建,年轻人在海底捞办起了自己的 after party。
年轻人有自己的 after party。(图 / 小红书截图)
种种营销手段,无一不是针对年轻群体的狂欢。
五年前人们走进海底捞是为了吃火锅,但到今天则恰恰相反。比起火锅本身,人们或许更加看中一顿饭所带来的一系列 " 增值服务 "。
或许,只要海底捞还需要年轻人的流量,那 " 科目三 " 的 BGM 就永远不会停歇。
校对:邹蔚昀,运营:鹿子芮,排版:杨芳
《对话海底捞员工:跳 " 科目三 " 没有提成,门店内卷让人疲惫》,橡果商业评论
《深度拆解|海底捞如何通过关店,打赢 " 翻身仗 "?》,GeoQ 智图
《海底捞痴迷粉人群画像》,Mob 研究院
《海底捞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公告》,海底捞
《海底捞 2019 年年度报告》,海底捞
《社牛、社恐都抛弃海底捞了》,豹变
=
2023-12-04 15:00:28
2023-12-04 14:58:12
2023-12-04 14:55:56
2023-12-04 14:53:40
2023-12-04 14:51:24
2023-12-02 18:12:26
2023-12-02 18:10:10
2023-12-02 18:07:54
2023-12-02 18:05:38
2023-12-02 18:03:22
2023-12-02 18:01:07
2023-12-02 17:58:51
2023-12-02 17:56:35
2023-12-02 17:54:19
2023-12-02 17:52:04
2023-12-01 11:30:18
2023-12-01 11:28:02
2023-12-01 11:25:47
2023-12-01 11:23:31
2023-12-01 11:21:15